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深圳市嘉达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深圳市嘉达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文具配件,包装制品配附件,纽扣,玩具塑料配件,鞋机配件...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林小环
  • 电话:0755 84062513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朗读者》的人文情怀与娱乐精神
新闻中心
《朗读者》的人文情怀与娱乐精神
发布时间:2024-11-08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摘要:2017年连接出现了几个现象级的节目,其中年初的《朗读者》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节目参考。本文从人文情怀和娱乐精神两个角度对《朗读者》进行了解读,试图总结文化定位的娱乐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借鉴。

《朗读者》的人文情怀与娱乐精神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娱乐节目;人文情怀

央视播出的《朗读者》是一档定位于“大型文化情感类”的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率1.06,网络(爱奇艺)单期最高播放量超过700万,豆瓣评分9.4,迅速成为2017年的现象级节目,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一起被观众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朗读者》的成功得益于差异化的节目定位和寓教于乐的节目内容,使观众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寻找到情感的共鸣,以人文情怀提升了节目的品质。

一、朗读——网络生活中日渐消逝的情怀

《朗读者》的核心是“朗读”。作为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朗读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提升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基本练习。因而,朗读本是一种最被大众熟悉的、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化传播模式,却随着阅读一起被“刷屏”这个简单的手指动作取代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几乎彻底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每日动一动手指就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让大众来不及细细品味就淹没其中,只有那些刺激性的、娱乐性的、主流或者刻意反主流的信息才能被瞩目,引发大众的“刷屏”行为。《朗读者》确实像“一股清流”,让大众忆起了孩童时代最简单纯粹的表达形式,以及曾经的朗读声中对学习、生活、文化的热情。

(一)娱乐节目定位中的文化回归

文化是当前电视和视频网站娱乐节目定位的大势所趋,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央电视台终于在一片“为娱乐而娱乐”的卫视和网站节目中找到了国家级媒体的形象和定位,从一味地迎合观众需求走向了引领观众需求之路。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娱乐节目定位中文化的回归。

《中国诗词大会》后,观众长期以来对选秀、游戏、相亲节目霸屏,以及靠明星数量博收视率等情况的不满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随处可见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赞扬以及对卫视热播娱乐节目的抨击。虽然很多评论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但也充分引发了对电视娱乐节目“寓教于乐”功能的讨论,让这一被遗忘已久的电视媒体的基本传播功能再度受到了重视。

同时,《中国诗词大会》后董卿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她在央视主持了那么多年都没能摆脱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却在一档真正的综艺节目中被打上了“文化”“知识分子”“精英”等标签。节目结束后,关于董卿的采访报道纷至沓来,使其从一名节目主持人转变成了文化的传承者。此时,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的《朗读者》的推出正好顺应了大众舆论的趋势,使节目开播之前就已经备受期待。

国内电视娱乐节目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在经历了十几年“娱乐至上”的浪潮后,终于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二)文化传播模式的差异化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的出现,一方面使文化开始注入电视娱乐节目之中,强化了节目“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功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的同质化,即普遍继承了益智类节目的竞赛模式,无意中在文化传播与学习知识、优胜劣汰之间划了等号。这似乎是千百年来考试制度潜移默化的结果。而《朗读者》将文化的传与受变成了一个享受与交流的过程。

朗读中有朗读者和倾听者两种角色。朗读者通过对字、词、句的出声的阅读而寄托自己的情感,借助声音、语调、节奏的变化等使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出来,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情绪疏解、情感外化的过程。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对母亲的思念融入每一个音节,起回转折,几度无法控制情绪,潸然泪下。很多朗读者如张小娴、郎平、杨利伟等,普通话并不标准,也缺乏专业的台词功底,甚至声调、断句等都不规范,但是并不妨碍其情感的投入。朗读者朗读的不仅是文章,也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世界,不是为了愉悦他人,而是使长久沉淀的情感自然迸发。

倾听者则因朗读者声音、语调、节奏的变化而被带入到朗读者的情感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共鸣之情。校园歌手老狼朗读自己大学同学石康的作品《晃晃悠悠》,让倾听者无不忆起自己的青春时代;九旬夫妇朗读的《从前慢》,让倾听者对那个黑白胶卷记录的年代充满了怀念;作家王蒙朗读的《明天我将衰老》,让倾听者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朗读者》也并不完全局限于朗读这一种形式,民谣之父胡德夫演唱《最遥远的路》,程何与刘阳的音乐剧式朗读《唐吉诃德》等,为倾听者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听觉享受。

《朗读者》这种读与听的传播模式让文化的传达更简单,更富有感染力,注重情感的交汇,而非知识的灌输,减少了紧张感,让观众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得到身与心的双重洗礼。

(三)情感表现与传递方式的仪式化

朗读,相较于不出声的阅读,多了一种仪式感。当站在舞台上,背景音乐响起,灯光、摄像准备就位时,这种仪式感更甚。据《上海观察》报道,《朗读者》的热播带动了上海街头朗读亭的被追捧,有市民排队几个小时就为了3分钟的朗读机会。看似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是大众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仪式感的一种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必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温饱、安全、健康等基本的生活诉求被日益满足后,人们开始重视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仪式化,这可以说是获取他人认可和自我认可的一种较为简单的途径。情节人的鲜花,生日的蛋糕和蜡烛,周年纪念日的礼物,重要约会时的西装和晚礼服,都是将生活上升为一种仪式,以此抵消日常的平淡与乏味。而朗读亦是如此。一句“我爱你”“对不起”“我想你”,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传达,蕴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借助起承转合的书面语言和声情并茂的发音,使之更加庄重、肃然,充满真诚。

同时,国内大多数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疏于直白的情感表达,朗读为其提供了一种含蓄却不失力量的表达体验。

二、访谈——调动倾听者的娱乐体验

《朗读者》在“朗读”这一主体环节之前,先设置了访谈的环节。每期节目提前确定朗读的主题,结合这一主题对嘉宾进行访谈,调动起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情绪,之后再通过“朗读”这一仪式化的行为将访谈中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访谈中和了朗读的严肃和庄重,让气氛变得轻松,也让节目回归了娱乐精神。

(一)访谈自带娱乐属性

访谈这种形式本身就有很强的娱乐意味。除了新闻类的访谈之外,当前的访谈节目大多为明星访谈、名人访谈,以煽情为目的,致力于挖掘幕后的故事。观众则想透过访谈节目了解明星、名人私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朗读者》每期围绕同一个主题邀请六组嘉宾,朗读六段文字,同时也展现了六段和主题相关的故事,即访谈内容。在主题为“味道”的一期节目中,邀请了女作家张小娴、G20杭州峰会的厨师即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导演兼演员张艾嘉、钢琴家吴纯、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叶锦添、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等。在前期访谈中,有“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之称的张小娴与观众一起分享了爱情的味道,杭帮菜大厨胡忠英讲述了G20杭州峰会时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张艾嘉诠释了她心目中的女人的味道,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道出了童年中和母亲一起经历的苦涩的味道,叶锦添回顾了面对父母的反对坚持追求艺术的执着之味,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则呈现了丰富的、荡气回肠的人生百味。一个半小时的节目中,观众像坐上了过山车,心情随着嘉宾的故事起伏跌宕,一起经历了六种情感,六种人生境况。

(二)多样化的嘉宾选择丰富了节目内容

《朗读者》对嘉宾的选择非常多样化,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择作家、音乐家、演员、翻译家、科学家、宇航员、厨师、教授、企业家等不同行业的嘉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释,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张力,提升了节目的内涵。同时,不同行业的嘉宾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嘉宾的个性魅力也为朗读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听感受。以“家”为主题的一期节目中,邀请了拳王邹市明一家人(妻子和两个儿子)一起朗读了《我有多爱你》,除了邹市明夫妻间的“秀恩爱”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氛围外,两个小朋友完全不可控的行为更是让节目趣事连连,使原本严肃的朗读舞台充满了欢乐。

(三)“朗读亭”的设置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

《朗读者》在节目开始设置了大众朗读的环节,通过在不同城市设立“朗读亭”,为普通观众提供三分钟的朗读经历,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朗读者》节目4月在成都进行时,“朗读亭”一开放使用就有市民在外面排起了长队,“单单是一上午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大约40人进行了朗读。截止到下午6点结束时,有近百名市民参与了朗读。成都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朗读热情令人印象深刻”。①市民在“朗读亭”中面对摄像头打开书本,朗读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献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同事,或者是帮助过自己的人、让自己难忘的人等等,表达平日里不好意思说出口或者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感谢、思念、喜欢与爱。“朗读亭”为不能到达现场的观众建立了可以参与节目的平台,以及可以抒发感情的空间和手段,使其可以在场外完成“朗读者”的角色体验。

三、细节设置的几点遗憾

虽然《朗读者》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但是仍然有几点遗憾之处。

首先,节目明显的商业化痕迹与其文化定位相冲突。在节目每一小节开始时主持人都会提及节目赞助商的名称,会客厅的墙壁和茶桌上有鲜明的品牌名称和产品模型。如果是在其他娱乐节目中,这种赞助商的植入广告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档以文化定位的娱乐节目,产品和品牌信息的植入方式应该更为自然巧妙,而不是如此直白。同时,赞助商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与节目形象的一致性,以文化、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的赞助商为主,使赞助商与节目融为一体而不是各行其是。

其次,剧院式的舞台设置过于华丽,视觉上有喧宾夺主之感,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了节目的文化气息。相较之下,书桌式、讲台式,或者话剧舞台、图书阅览室等类型的舞台也许更能与节目的整体气质相得益彰。

四、结语

《朗读者》是在竞赛类的文化节目之后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以文化为定位的娱乐节目如何平衡文化与娱乐的关系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娱乐节目不代表无节制的娱乐至上,文化也并不代表刻板与枯燥,二者不是一对反义词,而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推动电视娱乐节目积极、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注释:

①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OL].应届毕业生网.http://edu.yjbys.com/zhongxiaoxue/246018.html,2017-04-24.

参考文献:

1.石伟华.论艺术与社会娱乐性的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版,2015(14).

2.[美]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孔令顺.深度娱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逆袭[J].青年记者,2017(9).